摘錄自史丹佛大學教學手冊中文版 (台北藝術大學新世紀教學領航計畫)
依據1971年海德博得、威爾森與丹斯特,評鑑大學教學(evaluating university teaching),柏克萊加州分校,高等教育研究發展中心,分析來自於教師與學生雙方對於有效教學的意見,所得的研究報告而發展出來的基模,將這些特徵一一分類。
(一)、有組織且簡潔
- 清楚的解釋
- 準備充分
- 使困難的主題能容易瞭解
- 使用例子、細節、類比、隱喻等各式各樣不同的解釋手法,讓教材不僅容易理解,而且可以被記住。
- 讓整個課程及每一堂課的目標能夠清楚明白
- 建立教材的脈絡背景
- 對教學領域有一個完整的視野
- 將不同理論的應用作為對比
- 讓學生對於此領域、其過去、現在及未來方向,想法與概念的起源,有一個初步的認識。
- 從相關領域呈現事實與概念
- 討論非來自於教師本身的觀點
- 屬於充滿精力與動力的人
- 享受教學
- 能傳達對此領域的熱愛
- 從相關領域呈現事實與概念
- 充滿自信的氣息
- 能夠刺激、引導並調整與課堂學生的互動
- 鼓勵獨立思考並接受批評
- 有效運用機智與幽默
- 一個好的公開演說者
- 知道課堂內容是否符合教材,並且對於學生的動機保持敏感
- 關心自身教學品質
- 被視為是公平的,尤其是課程評鑑的方法
- 被學生視為是可親近且是有價值忠告的來源,即使是不與課堂直接相關的事務。
0 意見